古人一天吃几餐无肉不欢的古人都是用什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大家好,大家知道古人都是吃什么吗?在这里,三三先把网上的一个段子讲给大家听。

在最早的大秦帝国,是一个神奇神奇的国度,连做一个吃货,都分外艰难。有一位彪形大汉,器宇轩昂,但他忽然肚子很饿,一间小店映入眼帘。他进去后对小二说:“小二,上菜!饿死了!”小二:”好嘞!客官您要点什么?大汉:”来一碗西红柿鸡蛋打卤面,炉子别太咸!“小二:“客官,您逗我呢?面条到宋朝才有,西红柿是美洲原产,清朝才入中土。”大汉:“什么鸟店,面都没有!那包子馒头各一笼!”小二:“这位爷,馒头包子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擒获孟获之后才有!”大汉:“那就来一碗,白米饭……”小二:“客官啊,水稻原产于东南亚,咱中原这会也没有……”大汉:”那就给老子来两斤牛肉!“小二:“客官,小点声,朝廷严禁私宰耕牛,被告发了可以充军,流放的大罪啊!”大汉:”算了……那就要一壶茶吧。“小二:”茶到了汉朝才有,到了唐朝也只有士大夫才喝得起。诶,客官,客观别走啊!”

相信看到这里,食物陆续传入中原的过程大家已经清楚了。三三再从别的方面给大家详细叙述一下,先来说说古人每天吃几顿的问题。

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了,开始有了规律的餐制。但早期的餐制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先秦时期形成的一日两餐的传统,到唐朝时发生了变化。在上下午两餐的中间,多了一顿点心。也许是因为唐朝时人们白天活动的时间较之前延长了,两顿饭中间隔得太久容易饿,所以就在中午加了顿点心,是为午饭的雏形。但当时的午餐多存在于士人和富裕阶层,普通民众依旧是一日两餐。

接下来说无肉不欢的古人爱吃什么肉,都是怎么烹饪肉的。自古以来,“好吃”的中国人在“吃肉”这两个字上都下过不少苦功。

三下锅

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征调湘鄂西土兵上前线抗倭,但当时恰好赶上年关,为了不耽误军机,土司王下令提前一天过年,于是吩咐下去将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做成一道“合菜”,好让士兵吃了上路。士兵上前线后,很快打败了倭寇,收复失地,于是世宗亲赐匾额,上书“东南战功第一”。于是便有了这段历史:“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将士,除夕,倭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

这道菜,就演变成了“三下锅”。

关于哪种肉好吃,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唐朝时,文成公主进藏,在西藏林芝地区留驻,等待松赞干布来迎接。在长安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公主吃不惯糌粑、喝不惯酥油茶。于是卫兵就去山上抓野猪来做给公主吃,公主吃了这又小又黑又野性十足的藏猪,大赞味道鲜美。

之后吃惯了耗牛肉的松赞干布也发现这种猪肉嚼劲十足,唐朝派来使者看望文成公主,公主就用它来招待,使臣吃完之后发现,这种猪肉的肉感和以前吃的不大一样,它肉质细嫩,香味浓郁,于是将其取名为藏香猪。

到宋代,苏东坡也是个有名的馋人,但是当时,吃猪肉的人很少,因为宋代猪太多了,当地的老百姓都不稀罕吃了,当时时兴的是吃羊肉,于是苏东坡发起了一场复兴猪肉的革命。他称赞“黄州好猪肉”,但还是“富者不解吃,贫者不解煮”。他爱吃猪头,煮得稀烂,最后浇一勺杏酪——杏酪想必是酸里咕叽的,可以解腻。有人“急出新意”以山羊肉为玉糁羹,他觉得好吃得不得了。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六六觉得大概是山羊肉加碎米煮成的糊。

古人在烹饪材料极少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充分发挥智慧,以乐观的精神烹饪出美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46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