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扶贫路侗歌声声暖民生周刊
近年来,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在三江县帮扶贫困群众的故事,感动着这里的侗族群众。
从年3月以来,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作为国家移民管理局定点帮扶深度贫困县——三江县脱贫攻坚的“桥头堡”,既派出7人专班负责衔接全系统定点扶贫任务落实,又承担三江县7个村户人的脱贫任务。
两年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年11月,三江县脱贫摘帽,告别了绝对贫困,这其中,就饱含了“移民蓝”的辛勤汗水。
组织联建焕发生命力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对于这点,归斗村第一书记覃利枝感受最深。她刚到归斗村工作的时候,村主任长期缺位,没人愿意当村干部,所在的村党支部也被认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较难推进,亟待村党支部统一思想。
一年多来,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推动打造“三江党旗红”警地党组织联建品牌,建立“1+1”点对点警地党支部联创联建机制,组织总站政治处党支部等7个党支部与7个定点帮扶村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投入30.39万元帮助7个帮扶村各改造建设1个党员活动室,彻底改变了帮扶村无固定“党员活动室”的现状;按照“一村一阵地、一月一主题”的标准,建设7条“红色宣传长廊”;以打造燕茶村文化扶贫示范村为切入点,帮扶燕茶村党支部升级改造新时代唱习所,全面打造“党味”十足的共建阵地。
“通过与广西边检总站的基层党支部共建,现在我们村的党组织相比于之前,有了非常大的转变。工作愿意干了,也更加团结了,有这样一个好支部,我们更加有信心带领群众去建设美丽乡村。”燕茶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彭海滨底气十足。
扎稳了组织的“根”,也要抓牢思想的“魂”。该总站还充分发扬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教育引领群众树立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先后组织70多名党员走进扶贫点,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国家扶贫政策,分享爱国爱家、勤奋创业等方面的好典型、好故事。
让产业打开销路
天气阴冷,小雨微下,三江林溪镇枫木村菌类种植加工基地却是一番火热景象。乡亲们正紧锣密鼓地用密封箱给菌棒接种,还兴致勃勃地和帮助扶贫的民警们交流养菌心得。原来,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以发展集体经济形式,投入7.23万元购买菌棒1.8万棒、修通产业路、建设平方米的菌类种植产业园,基地负责管理菌棒,贫困村民负责养护菌棒,共同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而在三江良口乡燕茶村香猪放养基地,则是另一番景象。30多亩的场地上,上百头健壮的香猪正在空气清新、植被茂密的山林里奔跑觅食……
基地负责人吴荣勋说,早在年初,由于山上冬天寒冷供暖设备跟不上、养殖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基地猪崽死亡率高达30%,一度难以为继,几近破产。
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扶贫干部掌握情况后,带着他和其他养殖户先后前往崇左凭祥、河池环江等地考察学习香猪养殖的科学技术,还邀请广西畜牧研究所养猪研究室专家传授养殖技能,最终实现香猪养殖存活率达到95%以上。同时,该总站还发动有意愿的15户农户共同组建了燕茶村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养殖基地争取15万元创业基金低息贷款、16万元建设资金,提升产业效能。当前,猪场已经初见成效,预计不到半年时间该村香猪养殖可以达到至头存栏规模。
香猪继续在乡间山头自由奔跑,记者又来到了燕茶村龟鳖养殖户的池塘,不时看见几只鳖冒出脑袋吹吐着泡泡。国家移民管理局驻三江扶贫工作专班组长李金东说,这是总站投入15万元援建的燕茶村龟鳖养殖基地,如今龟鳖养殖也成为该村的“热门产业”。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通过“一带二帮三扶”“致富带头人”“农民合作社”等办法,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参与到养殖产业中来,实现增收脱贫。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该总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主动推行“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1+N+1”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直接让贫困户“链”接扶贫产业,持续增强造血功能,形成了支部带合作社、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产业富民格局。
广西边检总站分管扶贫工作的副总站长陈强介绍,自帮扶三江县以来,总站共投入71.13万元、协调投入万元帮扶发展枫木村菌类种植加工、唐朝村茶叶加工、燕茶村龟鳖、香猪养殖以及知了村“金秋烤鱼节”旅游产业项目5个,扶持农村合作社4个,实现辐射带动贫困户户人,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2个。
▲支教民警覃朗与学生玩闹在一起。图/梁史
让教育飞进大山
高山侗寨的冬天,微风夹带着大山的湿气,沁人心骨。深夜,这里的人们早就钻进了厚厚的被子进入了梦乡,而唐朝小学木楼的一间宿舍里,却亮着灯光,不时传出咳嗽的声音,支教民警廖招兵正紧张地备课……
年3月,国家移民管理局号召全国移民管理机构选派民警到三江支援支教。该总站各级民警纷纷报名,最终柳州边检站民警廖招兵被组织选上,他和其他来自不同单位的9名民警一起走进了三江大山,担任驻村支教老师,扛起了三江学子的未来。
“这里的学生调皮,英语基础差,有些六年级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来到唐朝村小学,廖招兵负责起了三年级、五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还兼任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安全、卫生、科学等课程老师。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孩子们薄弱的基础仍然让他头疼。
学习没有捷径,每天早上,他带着孩子们提前半小时到教室进行英语早读,15:50学校放学了,他又主动走进班级,从最简单的英文单词开始教起,鼓励孩子们开口读、动手写。
学生在校的六七个小时,他尽力传授知识,但当孩子回到家里,则需要家长辅助。为了让“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廖招兵利用家访时间、家长接送孩子停留的短暂时间耐心解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