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上,看见幸福

山,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相连。八月,雪域高原展露出她绚烂的一面,蓝天、白云、旷野,一层层在眼前铺展开来。这里是西藏。

这是一片极高极寒的土地。古老而神奇,她经历过沧海桑田,也见证了无数奇迹。来自西藏自治区扶贫办的数据显示,脱贫攻坚以来,西藏已累计实现62.8万贫困人口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山南美景。新华网雪珍摄

山南,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众多的“西藏第一”。林芝,气候温润,景色宜人,素有“雪域江南”之称。高原之上,山山水水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与努力,绘出一幅幅动人的幸福画卷。

乡村游走起——高原深处有风光

卓玛家的农家乐,名叫“最美山村旅馆”。这个名字并不算夸张:掩映在崇山峻岭和茫茫林海间的山南市错那县麻麻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当得起这样的美誉。瀑布飞流,猴群嬉闹,鸟语花香。“天然画廊”的环抱中,是一栋栋具有门巴族特色又不失现代气息的楼房。

卓玛是这里土生土长的门巴族姑娘。从前,卓玛一家和其他门巴族村民一样,以竹制品编织为生。年,麻麻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成并投入使用,卓玛也搬进了新家,开起了农家乐。

如今,卓玛家有三层楼,除了自家居住,二楼、三楼提供住宿,一共8间房,可以住16位客人。一楼代卖当地的特色产品,柜台里,门巴木碗、糌粑、荞麦酒等摆放整齐。照应客人的闲暇,卓玛还会做一些毛线手工编织售卖。算下来,一年的收入有10万多元。

照应客人的闲暇,卓玛做一些毛线手工编织。新华网焦鹏摄

过上好日子的,当然不只卓玛一家。小康示范村建成后,麻麻乡党委、政府引导群众开办了44家农家乐、5家餐馆、5家茶馆、5家商店和5家民族特色产品销售点。收入增加了,住得也舒心:小康村的建成实现了水、电、路、讯、网全覆盖,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同样是开办农家乐,德吉旺姆的经历要曲折很多。

德吉旺姆的家在林芝市米林县派镇吞白村。那是雅鲁藏布江边,美丽神秘的雪山——南迦巴瓦峰在江中留下倒影。对这样的美景,德吉旺姆自小习以为常,然而,年,一个发现改变了一切。

那时,德吉旺姆已在外打拼十多年,事业有所成就。回到吞白村看望妈妈的她,突然发现山上索松村小组家家户户做客栈,做得特别好,而吞白村里开客栈的一户都没有,“感觉就不甘心”。

正是这份“不甘心”,加上德吉旺姆为之不懈付出的努力与辛劳,才有了公尊德姆农家乐。按照“党支部+能人+贫困户+本村村民”的入股模式,德吉旺姆出资占股25%,村集体占股15%,其余60%股份分给村民。年3月,公尊德姆正式投入营业。当年,总收入万元。而到了年,这个数字达到了万元。受疫情影响,公尊德姆今年6月才开始营业,但“现在的房间已经订到了11月份”。到今年年底,吞白村全村村民就可以拿到收益分红了。

人勤好丰成——种植养殖干劲足

拉开温室大棚的纱门,湿润温热的空气随即扑面而来。紧接着入眼的就是满目绿色:叶子青翠欲滴,青笋长势正好。

这样的温室大棚,在山南市隆子县“菜篮子”工程园区,一共有座。小白菜、花菜、西红柿、水萝卜、冬瓜……各类蔬菜长得水灵灵、鲜嫩嫩,分外喜人。

“菜篮子”工程,名副其实。隆子县属于高寒县。以前吃蔬菜,很多家都是自己种,一年四季餐桌上也就是萝卜、白菜、土豆这“老几样”。要想吃点新鲜的,就得买从外面调运来的蔬菜,免不了多花钱。如今,隆子县人购买蔬菜的首选,是去“菜篮子”工程在县综合菜市场设立的销售点。选择多,又便宜——价格低于市场价20%左右。吃着也放心——所有的蔬菜施的都是有机肥,一直没有用过农药。

“菜篮子”工程,暖胃更暖心。工程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计划带动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现已实现95人就业,其中包括4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8名大学生和40名技术人员。

“菜篮子”工程园区的蔬菜种植员索朗布赤在给蔬菜浇水。新华网旦增努布摄

农牧业发展,因地制宜。山南市乃东区索珠乡,远离市区,植被又多,正适合养殖藏香猪。年,索珠乡下辖的4个村民委员会发起成立了西藏六芽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其中的一项主要经营业务就是藏香猪养殖。

藏香猪日常吃的都是苜蓿草等天然饲料,而且实行放养,经常在山上活动,吃山上的野生药材,所以肉质特别好,营养也更为丰富。这样的猪肉,一斤零售价可以卖到50元,批发价也有40元。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今,基地里已有头母猪,10头优质公猪和头小猪,今年预计出栏头。

西藏六芽公司母猪繁育基地。新华网董静雪摄

林芝市巴宜区更章乡久巴村的致富“法宝”,则让人有些出乎意料——草莓。这要从十多年前说起。那些年,村里试种过西瓜、冬瓜等很多作物,但都收益不佳。后来,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来到这里,引进了草莓种苗。可村民们还是有所怀疑,不敢放手干。于是,村里的党员一边给村民做工作,一边带头先种起了草莓,第二年就丰收了。看到了效益,家家户户放了心,都加入了进来。

由于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充足,结出的果实肉质饱满,味道又香又甜。“久巴草莓”的名气越来越大,村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年久巴村全村实现脱贫,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

稳稳的幸福——搬进安居新生活

沿着扎杂村党员群众服务活动中心门口宽阔的大路一直向前走,看到大气的文化广场左转,不一会,就来到了白玛拉珍现在的家。这是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藏式庭院,两层楼,漂亮得很。

白玛拉珍家乔迁不久,今年6月份才从山上搬下来。像她家这样刚刚搬进新家的,在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共有户。他们都是扎杂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受益者。

白玛拉珍在家中。新华网董静雪摄

“高、密、脏、乱、差”,是扎杂村村民对过去村子的评价。过去,大家都居住在北部山顶上,坡陡、路窄、弯多,房屋凌乱密集,交通也不方便,车辆都没法开进村子。

年,扎杂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落地,村委会给大家细致介绍政策。听说有这样的好政策,白玛拉珍特别愿意搬。如今,她家的房子有大大小小好几个房间。村里的环境也大变了样:入户道路与主干路互联互通,修建了1座污水处理站,安装了盏路灯,还铺设了1万余平米的草皮。

林芝市朗县拉多乡新扎村的村民们,更早尝到搬迁的甜头。

“新扎村”的名字是针对原来的“扎村”而来。扎村原本在平均海拔接近米的大山之上,村民们零星居住在山坡和山坳里,水、电、路基本不通。

受地质灾害和水源地枯竭等影响,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扎村进行了整村搬迁。全村39户人家搬迁到了现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74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