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栖霞市衣家村战
导语:衣家村位于栖霞市亭口镇驻地西南11公里的大山腹地,全村共有55户、人,党员15名,耕地亩。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0.8万元,是典型积贫积弱的穷山村。近年来,衣家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用不到3年的时间,靠双手开拓出集体、群众“双增收”的致富路,一举改变积贫积弱现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预计到年底,可实现村集体收入万元,人均收入1.6万元。
支部领办合作社,群众由散到聚。破除“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以合作社为纽带,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实现“握指成拳”“抱团取暖”。
抢抓机遇谋发展。年初,烟台市委组织部和栖霞市委发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号召,并在全市农村推广贵州省塘约村经验做法。衣家村通过学习上级要求、召开座谈会、到外地观摩学习,认为要改变现状,只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一条路可走。年9月6日,村党支部领办的“一点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支部书记衣元良担任理事长,全村57户中有53户加入合作社。
创新思路求突破。面对群众拿不出资金、挪不出地的尴尬局面,村党支部独辟蹊径,动员群众以劳动力入股,创新推行“工票”制度,规定凡是本村村民自愿入社的每人1个原始股;参加合作社集体劳动的,按照男性元/天、女性80元/天标准发放“工票”,满元可折合1个创业股;社员可用“工票”购买合作社提供的生产物资和灌溉用水、管线、樱桃苗等。通过以股连心连责连利,既把群众组织起来,又和集体紧紧联结在一起,一举激发群众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全村男女老少听着支部的指令干,甚至无偿奉献出自家的农用机械。目前,衣家村累计投工投劳折合多万元。
共同致富全覆盖。作为烟台市级贫困村,衣家村始终坚持“小康路上不落一人”,把“强村富民”作为奋斗目标,明确规定老幼病残人员凡自愿加入合作社的,除享受原始股外,还可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出工入股,与正常社员共享发展红利,做到了有劳动能力的“用起来”,劳动能力差的“带起来”,无劳动能力的“保起来”,让全村村民变股民,实现了全覆盖、无死角。
衣家村民修上山路修路引水换新颜,基础由弱到强。从群众急盼解决的水、路两大难题入手,把群众加入合作社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劳动致富的实际行动,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路到山顶、水到果园。
挖渠铺管“引甘霖”。合作社成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水的问题。过去因为缺水,村民眼睁睁地看着樱桃树干死,颗粒无收。为让群众用上放心水,衣家村请来专业钻井队,连打2口井,最深的达到米,出水那天群众奔走相告,比过年还高兴,享受到合作社成立后带来的第一笔“好处”。合作社趁热打铁,带领社员,修缮了3个废弃水塘,建设了2个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1个上万立方小型塘坝、3个泵房,铺设微喷滴灌管路56公里,实现全村亩耕地智能微喷滴灌全覆盖,“三年一大旱、年年水不足”的用水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开山碎石“通天堑”。经测算,修通环山路需要万元,对衣家村合作社来讲,无异于痴人说梦,但他们坚定一个信念,就是修十年二十年,也要把路修起来,没有钱,雇不来施工队,租不来挖掘机,就发动老百姓自己干!从年9月份开始,村党支部带领社员,用最原始工具,通过肩扛手抬等方式,仅7个月就在大山中开垦出一条长5.5公里、宽5.5米的环山路,平整开阔直通果园,中巴车也能开上去,衣家人告别了有果难收的心酸史。为了修路,2米深炮眼打了多个,炸药用了3吨多,铁锤被削去3公分,腊木锤柄震断4根,铁镐磨去5公分多。修路通水过程中,虽然全村仅有30多个劳动力,平均年龄65岁,最年长的83岁,但在党支部带领下,组成“老年志愿军”“妇女突击队”,不分干部群众,不管男女老少,不论身强体弱,都顶着严寒酷暑一起上,累计出工多个,拔掉了缺水缺路的“穷根”。
因地制宜上项目,产业由弱到兴。衣家村村民以种植大樱桃为生,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群众收入不高。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初始,就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做活“荒山”文章。
做强传统主业。经过深入考察,依托山地多、适宜种果树的优势,在环山路沿线栽种“晚红脆”桃树棵,相当于增加集体果园40亩,年可增收20万元。针对社员现有多亩土地种植樱桃多、苹果少,品种老、树龄长的实际,计划由合作社统一负责,逐步减少老品种,种植新品种,保障合作社和群众收益最大化。
打响“生态”品牌。在保护好亩山林资源的同时,科学发展藏香猪生态立体养殖产业,通过猪舍上覆土种植桃树等方式,最大限度利用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藏香猪猪肉价格是普通白毛猪的3倍以上,仅此一项就可增加年收入30万元,既守住了绿水青山,也得到了金山银山。同时,流转土地10亩,筹资余万元,新建白木耳大棚9处、晾晒棚1处,一年可产三茬,价格是普通黑木耳5倍左右,每个棚年收入12万元左右,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
绘就“特色”蓝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对环山路、果园、闲置房屋等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结合年新建的村史馆,打造党员干部“三同”教育基地,发展集生态养殖、采摘体验、休闲观光、党性教育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旅游信息线上发布、农家果品线上销售,多渠道增加集体、群众收入。乡村旅游收益70%用于社员分红、30%作为集体收入,可带动社员年人均增收元、集体收入70多万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