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充分用好生态人文两个宝贝,打造

重庆市奉节县位于长江三峡腹心,是大山大河的生态山区县和大开放、零开发的资源富集县。境内坐拥雄甲天下的夔门、千古传唱的白帝城、区域地标三峡之巅、世界地质奇观天坑地缝、世界最长暗河龙桥河及中华名果奉节脐橙,江峡文化、三国文化、诗词文化在此风云际会、相互交融。

然而,“生态秀美挡不住贫困尴尬”。全县13万贫困人口,贫困帽子一戴就是33年。奉节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最新治理平台、最终发展指向,全方位推进文旅开发与扶贫开发精准对接,把全县平方公里当作开放式大景区打造,释放文化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巨大动能,探索出“五个一”的文旅扶贫新模式。

编织一张组织网络:用扶贫队伍组建文旅队伍

坚持一切产业、项目、产品、要素围绕旅游布局的“四个一切”基本原则,切实增强“旅游+扶贫”的引领高度、统筹力度、融合深度。成立以书记、县长为组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涵盖各大融合性、要素性、保障性涉旅部门29个;组建重庆赤甲集团,专职负责全县文化旅游开发运营管理;高规格设立夔州旅游文化新区,分别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出任党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统领“两镇一街一委一集团”;在夔门街道、白帝镇、兴隆镇等涉旅乡镇设立旅游办。构建了“党政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体、乡镇配合”的立体统筹大格局。

在“干部共赴一线、机关只留一人”的扶贫机制下,每个涉旅部门都是帮扶单位,每个文旅干部都是帮扶责任人,共帮扶乡镇(街道)33个,充分压实旅游、扶贫“一岗双责”,让干部从扶贫中想旅游,从旅游中思扶贫,彻底打破了扶贫系统与文旅系统组织壁垒,保障全县发展向文旅聚焦,文化旅游向扶贫发力。

开发一批农旅产业:把文旅景区融入扶贫产区

聘请国内多家知名规划编制团队,以旅游规划为统揽、脱贫攻坚为指向,高标准编制《奉节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奉节县乡村振兴规划》,推动整合衔接、相互印证、联动配合。遴选处原生资源,细心挖掘、深度评估、分类开发,推动旅游景区与农业产区深度融合、全面渗透。

一方面将传统景区建成产业区。坚持旅游区优先靠近贫困区的基本原则,求取景观与扶贫“最大公约数”,做足花、叶、林、草、田、居、雪七大生态文章,遴选打造大窝景区、龙汇花谷、亚源生态观光园、三峡第一村、高炉淌露营基地、茅草坝滑雪场、百草园等乡村旅游景区及精品民宿58处,落户58个行政村,覆盖贫困户户人,其中文昌村文昌田园、龙门村龙门客栈、小寨村三峡原乡等贫困村景区达37个。奉节县充分利用旅游的聚集效应,在各景区及周边培育垂钓、采摘、亲水等乡村体验产品余项,布局饮食、购物、娱乐业态余项,余户贫困户依靠乡村景区实现创业增收;同时,在三峡第一村、大窝、川东游击队小镇等41个景区内及周边配套打造田园综合体及农林基地,带动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如大窝景区强力推进种养殖、小水果等产业发展,共发展高山冷水鱼30万余尾,突尼斯软籽石榴余亩,脆李余亩,形成了农旅融合发展格局;龙门客栈配套打造周边山羊、土鸡、蔬菜、中药材等产业亩以上,为全村户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项目,实现稳定增收。

一方面将农业产区变成旅游区。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在全县范围内布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贫困村及贫困户覆盖率达%。在此基础上,将部分农业基地包装为康养、休闲、体验旅游产品,全面植入文旅元素,使田园变游园、果园变乐园,让旅游为农业“带货”。规划打造蚕桑、油茶、白茶、花椒、竹笋、奶牛、山羊、香猪、油橄榄、老荫茶等特色产业康养小镇20个,高标准打造脐橙、黄桃、脆李等生态农业观光园,打造采摘、观赏、躬耕等原乡农趣产品,逐步完善农家乐、微景观、特色菜等旅游配套体系,让贫困户“扛着锄头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

通过旅游的直接消化,各类特色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带动贫困户户人。如草堂镇双凤村依靠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打造以“七彩双凤·康养胜地”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新建白茶示范基地亩,带动农户余户,实现人均增收3元;五马镇从乡土民俗特色、农耕文化、农家小吃等方面着手,结合本地资源,打造樟木村油茶核心示范基地亩,带动农户余户增收致富。

建立一套市场模式:使文旅效益变现农户收益

紧扣县内农旅资源大背景,将农户发展小策划融入旅游产业大规划。让部门挖资源、企业挖商机、政府挖模式、银行掏腰包,不断创新“企业+农户”“企业+村集体+农户”“村集体+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三变改革”,持续深化产业合作模式。一是“入股景区+游线包装”模式。

鼓励农户将土地、林地、宅基地、设施设备等折合入股打造乡村景区,58处乡村景区中,含有群众股份的有28处,户群众因资金、资产、资源“三资”入股分红得利,其中贫困户户。如大窝景区海豚湾壹号农庄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营,其中村集体经济投资余万元,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每年20%纯利润作为农户分红基金。在此基础上,奉节县深入打造自驾行摄、生态康养、诗歌朝圣、民俗美食、科考研学、极限体育六大旅游目的地,形成1—7日精品游线,贯穿33个乡镇,辐射个贫困村,由重庆赤甲集团进行市场推介,为乡村景区提供了稳定客流。二是“散种统购+品牌包装”模式。

针对农业基地及特色产业康养小镇,由企业采购种苗、完善设施,免费提供农户种植,实施借物还物、返租倒包、回购统销。充分利用“三峡之巅诗·橙奉节”核心品牌进行农产品包装升级,赋予文旅内涵,用“风景美”烘托“物产美”。每年销售至酒店及景区周边餐馆高山蔬菜、水果等农产品11万吨。如夔州宾馆为重庆赤甲集团旗下酒店,定点收购扶贫产品,推出包谷粑、特色咸菜等加工品销售。通过旅游企业重庆赤甲集团官方认证,包装“白帝橙”脐橙品牌,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脐橙及特色农产品1.2万吨,22个农业基地搭上旅游快车、畅通销售渠道,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三是“加工取材+礼品包装”模式。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扶贫产品“接二连三”。引进、孵化加工企业73家,对相关扶贫产业实施定点取材、统一收购,开发奉节橄榄油、老荫茶、腊肉、中药材、乡坛子系列品牌十余种,包装为“奉节好礼”在景区商铺及周边酒店、卖场上架销售,年创收达7亿元,带动扶贫基地60个,贫困户2余人。如引进重庆粮食集团红蜻蜓公司,依靠奉节13万亩油橄榄种植基地,打造三峡之巅特色橄榄油品牌,目前已收购橄榄鲜果吨,压榨橄榄油85吨,累计灌装16万瓶,包装“奉节好礼”5万余盒。

创新一套建设机制:为配套设施赋予扶贫使命

对20余个涉旅部门分年度下发任务,向相应市级部门争取“文旅+扶贫”项目资金。四年来,统筹各类资金亿元,由夔州旅游文化新区管委会每年统筹实施重点项目余个。开好党工委扩大会、项目建设专题会,强化规划立项、方案评审、建设督导及竣工验收,实现涉旅部门集中决策,确保关联项目个个体现旅游元素,扶贫资金笔笔通过旅游发力。

按照旅游道路建设标准,紧扣扶贫区与旅游区关键节点,打造一批镇村公路,不断丰富景观文化元素,实现产业路、通景路、风景道三位一体,将扶贫路编进了旅游网;不断延伸乡间小道、休闲步道、村居民道,既解决贫困户出行难,又连通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共享空间。

历时三年,实施通畅、通达工程公里,其中旅游景观道及通景道高达公里,贯穿乡村景区58个,涉及个贫困村,辐射贫困群众10万人,扶贫道路推动了快旅慢游,旅游道路支撑了农旅发展。如高质量打造九天龙凤旅游大环线,全面优化沿线林、草、湖、田生态带,形成了一条自驾行摄精品线路。这条路连通了10余个重点旅游景区,解决了5个乡镇个产业基地的物流运输问题,实现了一体两用。

同时,锁定旅游与扶贫重点区域,全面夯实生活设施、优化村居环境。对3万余家农户实施改厕、改圈、改厨,完善人畜饮水设施余处、灌溉设施余处,辐射贫困户6万余户,覆盖景区、景点、农家乐处,实现旅游扶贫共建共享、主客共享。

用好一批优惠政策:用文旅要素促进扶贫保障

在旅游活动的要素建设中,将扶贫作为首要因素进行考虑,制定一批优惠政策,充分激活民力、民智、民资,夯实相关扶贫保障。

一是出台用工政策。出台涉旅岗位优先招聘贫困户系列政策。围绕全县旅游景区运营需求,采用征迁返聘、就近招聘等模式,吸纳余名贫困户从事景区管理服务;设置公益性岗位个,对乡村旅游观景平台、行摄驿站等非经营性景区景点进行常态化管理,解决名贫困人口就业。不断推动《归来三峡》演艺人员本土化,聘用本土演艺人员47名,12名贫困群众进入了“演艺圈”。

二是推出培训政策。在县职教中心开设景区导游、讲解员专业课程,实施贫困户免费入学,培养摄影导游40名,颁发导游证,组建摄影导游队伍。深入挖掘夔梳、夔砚、夔绣等“非遗”技艺79项,发展“非遗”传承人名,培训贫困群众余人次,并由重庆赤甲集团聘为贫困户手艺人,打造一批“非遗”文创产品,拓展景区卖场、夔州博物馆两大渠道,每年销售额余万元。

如轮椅上的“奉节绣娘”石胜兰,创办鲁渝共建非遗“夔州绣扶贫工坊”,针对残疾人、贫困户进行夔绣培训,年获评“全国自强模范”、“巴渝工匠”年度人物。

三是用好补助政策。充分利用C、D级危房政策,对全县1.3万户农村危房实施修缮再建,打造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处,统一独具奉节文旅特色的外观风貌,让危房变新房、新房变客房,使贫困户“开门是店、关门是家”。在此基础上,设立“森林人家”专项基金、东西部协作扶贫补助,提供金融支撑万元、产业发展补贴万元用于农家乐发展,全县共发展农家乐家,其中星级农家乐家,户贫困户通过开办农家乐脱贫。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谭柯实习生牛玥通讯员郑明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1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