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中国扶贫日特别报道士篇初心用行

北京手足癣诚信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5/8593664.html

士篇——

初心用行动践行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广大党员干部都是战士,是主心骨,是带头人,是冲锋队。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五级书记抓脱贫,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五级书记打头阵,贵州深入实施党建扶贫,领导挂帮、挂牌督战、派驻第一书记、组建驻村工作队、项目化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等硬核举措。全省5万余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冲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履职战贫显担当。谋划产业找出路,他们殚精竭虑;团结群众干事业,他们枕戈待旦;治理社会促和谐,他们夙兴夜寐……伟大战役硕果累累,伟大时代英雄辈出。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奋进历程中,涌现出了“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姜仕坤、“时代楷模”陈立群、“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杨波等一大批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还有3年没有回过家,全心帮扶贵州的国家审计署派驻丹寨县排调镇甲石村驻村第一书记姜海泉,“村民不脱贫我就不脱单”的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泉发村女支书宋冰,守初心担使命的“独臂女侠”、关岭自治县沙营镇纸厂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兴燚……英雄数不胜数,精神始终如一: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当深夜奔波在走访贫困群众的山路上时,他们说:很累;当看到一个个贫困群众摘掉穷帽时,他们说:很值;当漫山遍野的产业带动百姓逐步走上致富路时,他们说:很美。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处,全省党员干部牢记嘱托,带领群众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用行动淬炼初心、担当使命,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

农业农村部财会服务中心审计二处处长,剑河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谭弘恩:

挂职扶贫是件幸福事

我在农业农村部工作25年,熟悉农业、了解农村,对农民群众充满感情。年9月,部里派我到剑河挂职扶贫,分工协管食用菌产业。一来到剑河,我就把这里当成新家园。面对翠色苍茫、层峦叠嶂的青山绿水,面对原始古朴、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面对山高坡陡、耕地稀缺的禀赋制约,面对28万少数民族同胞渴望早日脱贫奔小康的真切期盼,我陷入了深沉的思考。很快,我走遍了全县13个乡镇,深入多个贫困村寨、上千户贫困农户家中调研,研究提出因地制宜、规划可行、风险可控、实干可成的意见建议。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支持和剑河县委、县政府的统筹指导下,先后协调落实农业农村部帮扶资金2亿元,引进社会帮扶资金1.6亿元,撬动省州脱贫攻坚补短板、强弱项、促发展增量资金近3亿元。不到3年时间,剑河县建成了占地近万亩的“两园八基地十三区”产业基础设施,具备了年产1.6亿菌棒的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供应能力,形成了菌菇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废弃物处理在县内闭环的全产业链格局,组建了国家级食用菌产业体系专家组与省州科技特派员协力保障的科技帮扶平台。3年来,剑河生产的珍稀优质菌菇产销两旺,园区基地吸纳人以上农民群众参与产业、稳定就业,人均增收元至元,直接带动2.4万户贫困户增收脱贫。有力支撑了剑河年脱贫出列,巩固了脱贫高质量和好成色,为谱写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篇章、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回望来时路,挂职扶贫时刻承受着与家人分离,无法照顾家庭的痛苦。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能来剑河扶贫,这是组织的信任,也是个人的幸运。我舍小家、顾大家,展现出农业农村干部的良好形象。工作中我永葆初心、政治坚定、履职尽责、清正廉洁,生活中我谦和待人、团结同志、严于律己、慎独慎微。我期待在离开剑河时,干部群众能说我为贵州脱贫攻坚和剑河产业扶贫做了一些力所能及、实实在在的事情。那将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和荣耀。

共青团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委书记,晴隆县政府办副主任、扶贫办副主任(挂职)储杨洋:

我为晴隆发展出份力

年4月,我告别家人和3个月大的儿子来到晴隆。作为85后,面对异常艰巨的扶贫任务,我并没有底气,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充当起两地交流互助的桥梁。为了摸清底数,寻找脱贫帮扶之路,刚在晴隆落下脚,我就扎进了大山。没有想到晴隆的路弯这么多、这么急,每次下乡都很难受。而且因为吃不惯辣,经常胃痛。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车里、家里、办公室都备着各种药品。就这么吃着药,白天走访,晚上思考,我花了近1个月的时间走遍全县各个乡镇、村庄。在大山里待久了,渐渐地有了些帮扶思路。我发现晴隆茶资源丰富但茶叶加工落后,茶农卖茶难,茶园荒废严重。与此同时,农民除了农忙,其余时间或外出打工,或赋闲在家,缺少就业机会。在我的争取下,宁波援建的一座占地平方米、每天可加工8万斤鲜茶的茶叶加工厂在晴隆县建成。企业的建立不但能够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壮大产业。之后,我开始着手协助晴隆从土地、金融、物流政策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最多的时候,我一个月接待了20家企业来考察。如今,我的帮扶工作走入正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引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企业12家到晴隆,累计实际投资8.27亿元;推动宁波选派名优秀干部人才到晴隆挂职帮扶,晴隆选派名干部人才到宁波学习锻炼;推动52家宁波企业结对晴隆52个贫困村,39所学校结对晴隆41所学校,7家医院结对17医院;牵头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培训班期,先后培训1.1万人次,培训后在晴隆就业多人,在宁海稳岗就业0多人,今年,帮助晴隆县力推“黔货出山”销售额多万元。今年7月,我被贵州省委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这是一份肯定,也是一份责任。接下来,我和同事、战友将继续推动晴隆、宁海两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最后总攻战,让晴隆和宁海一起拥抱美好未来。

省农业农村厅派驻纳雍县勺窝镇五一村第一书记田维荣:

我们让贫困村变身示范村

纳雍县是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五一村位于纳雍县西部,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18.1%。我经过全面调研,村支两委合计,召开全村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商议,决定以发展蚕桑种植养殖为主,蔬菜、葫芦种植和香猪、中蜂养殖为辅,最终搞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产业方向定下了,资金哪里来?我想到了自己的“娘家”——寻求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通过努力,我从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申请到产业项目发展资金.8万元。其中,种桑养蚕项目资金.2万元,其它种植养殖业项目资金.6万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我积极引导五一村党支部创办村社一体合作社,全村户贫困户和20%的非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合作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种桑养蚕近0亩,建设养殖厂房平方米。同时种植蔬菜亩、葫芦亩、紫竹50亩、葡萄50亩,杜鹃花育苗30亩,养殖生态香猪多头、中蜂箱。为老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挣钱和照顾好家庭的愿望,每天在村项目基地务工群众最高达多人。我深知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科技,于是先后选派40多人次,分别参加省农业农村厅和省科技厅组织的生态畜牧业和果蔬种植技术培训班;请养蜂专家到村开展2期中蜂养殖技术培训,手把手教授50名农户养殖技术。今年2月以来,受疫情影响,蔬菜销售不畅。我想尽各种办法找销售渠道,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帮助,分别联系到省蔬菜集团和贵阳农投公司销售蔬菜25.78吨,大大缓解了滞销问题,保障了贫困户利益。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五一村各项工作更上台阶,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经省市县督查和普查,户人均达到脱贫标准,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革命、易地搬迁、组组通公路等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7月,五一村党支部被纳雍县委授予“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被确定为全县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省林业局办公室副主任,册亨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姚世超:我在帮扶中成长

到基层中去,这两年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教会我的本领,是在任何地方都无法学到的。我是学林的,从8年到省林业局工作,到年已经整整10年。特别是在办公室工作,得到很多机会学习宏观层面的林业发展理念架构和专业知识,许多全省层面的林业决策部署我都参与了草拟工作。我喜欢林业工作,希望通过我的思考和努力,为贵州林业的发展助力,哪怕只有细微的作用。我不敢懈怠,为了写材料,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回家。但很多时候,总觉得绞尽脑汁也没有方向、没有灵感。我知道,思维枯竭的背后,是缺乏基层实践。纸上谈兵不可能实现我的抱负。于是,年我选择申请到册亨县挂职帮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我已经不记得多少次写进了材料里。但是到了册亨,我才明白,要把这句话变成现实,有多难。册亨是我省的传统林业大县,森林资源是册亨最大的发展资源,册亨的油茶、林下灵芝,都是有着悠久传统和发展历史的产业,但就是没办法变现,老百姓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扩大种植面积、进行低产林改造、要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示范基地、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要发展精深加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要培育和塑造品牌、要拓宽市场销售渠道……这些对策,我也曾无数次在材料里写过。但真的到了基层才了解,这几十个字所蕴含的分量,为了实现这其中的一个环节,很多人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册亨帮扶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和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讨论、和基层干部蹲点、和技术人员交流、和企业家座谈、和贫困农户谈心……他们每个人都成为了我的老师,他们遇到的困难、他们解决的办法、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智慧,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我的工作,是帮扶;我的心态,是学习。等挂职帮扶结束,我再回到林业局的时候,一定是脱胎换骨的,我所写的材料,一定会有更多实在的举措和对策,能够真真正正地帮助贵州林业发展。而这,是我参与脱贫攻坚最珍贵的收获。

毕节市七星关区组织部派驻生机镇联合社区驻村干部葛昊:

参与脱贫攻坚,我光荣两年的驻村工作,或许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吧。还记得,年1月8日,我申请下乡参与扶贫工作,一头扎进远离城市的偏远大山深处——七星关区生机镇联合社区。刚下来时我一点也不了解农村,对基层工作更是不熟悉,摆在我面前的困难不少。年4月,我因病做了一个手术。但是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一刻也耽误不起。身边的镇村干部都身先士卒,工作一刻也不松懈。于是手术完一周,我便带着未拆线的伤口回到了工作岗位。驻村两年,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同参与到这场战斗中,也给了我力量。我的妻子在银行工作,有一次她来到村里,我带她到处走走。在联合社区天桥小学,一群孩子端着饭蹲在地上吃,用餐环境很不好。看到这一幕,我们默契达成一致——尽我们所能为这里的孩子们做点事情。于是,妻子将学校的情况向单位领导汇报。很快,银行开展了“情系山区学子·助力健康成长”等助学公益活动,为学校捐赠餐桌椅38套、炊具1套,价值约3.8万元。年,我与贵州绿贵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调,向社区天桥小学捐赠校服套,价值4万余元。儿童节那天,孩子们穿上了校服,这是个难忘的节日。孩子们身上暖暖的,我心里也是暖暖的。驻村两年,让我记忆深刻的事情太多。村里60岁的贫困户刘廷才之前患有精神疾病,头几次去他家,他一直很抗拒,不和人交流。一天凌晨2点,我接到他的电话,但他话都说不清楚。后来他的妻子告诉我,由于精神疾病,刘廷才晚上出现幻觉,想找人倾诉。年10月刘廷才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疗,年2月出院之后,他能清晰地叫出我的名字,也愿意主动和我交流了。驻村两年,我走得最多的是村里每家人房前屋后的小路,想得最多的是与村支两委一起谋划产业发“两不愁三保障”补齐乡亲们生活中的短板,梦得最多的是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张张笑脸。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看不见硝烟却能永载史册的战役。能参与这场伟大的战斗,我感到无比光荣。

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泉发村支书宋冰:不负青春不负乡亲

大学毕业后毅然报名选调生扎根基层的硕士研究生、承诺“群众不脱贫,我就不脱单”的大龄单身女干部、出了车祸后简单包扎后又投身工作的“女汉子”……这些都是媒体视角下的我,各类标签成为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注脚。年初,我担任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泉发村党支部书记,和大家一道战斗在脱贫攻坚最前线。出生在农村,我对农村并不陌生,但做农村工作,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泉发村地处云贵交界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米,常年阴雨雾天气,乡亲们主要靠种植土豆和玉米维持生计,属于全省的深度贫困村。为了迅速摆脱贫困,我选择在一亩三分地上做文章。于是,我们发动大家种核桃。由于土地破碎、土层瘦薄、石漠化严重、水资源贫乏、气候条件恶劣,核桃苗无法存活。出师不利,让我备受质疑。那段日子,心里充满了愧疚和委屈。我剪去了长发,决心从头开始。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高产高质高效的产业,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通过拜访农业专家,向企业打听市场以及考虑贫困户的发展需求,我们选择了短、平、快的中药材、蔬菜、生态畜牧、蜜蜂等产业。不在基层,就不懂基层的艰辛和无奈。基层干部白天要带头下地干活,晚上要挨个走访群众,群众的衣食住行娱乐都要考虑,加班熬夜也是常态。但每当看到办公室墙上那句话: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我明白,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蜕变注定痛苦,回首便是心安。如今,泉发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年底,只有12户33人未脱贫(其中政策兜底7户1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21%。目前,“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基本补齐,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热情高涨,大家都想方设法地提高思想和收入,盼望着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下一步,就是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提升群众思想认识,持续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脱贫攻坚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役,唯有不负青春不负村,才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关岭自治县沙营镇纸厂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兴燚:

独臂也能打胜仗

我是旁人眼中的“独臂女干部”。但我并非天生残疾,曾经是四肢健全,爱漂亮、爱打扮的女生。7年前,因车祸失去右手的我,因为自卑不敢出门见人。现在,我成为村里发展的领头人。在沿海务工时,凭着勤劳,我月工资上万元,工作稳定、家庭幸福。年,回老家过年途中,我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醒来时右臂已被截肢。天降横祸,我崩溃得声嘶力竭。巨大的落差,让我灰心丧气。最难的时候,村里让我接受贫困帮扶,我拒绝了。面对治病花费的10余万巨款、年迈的父母和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我选择了坚强。我开始用左手学习写字、刺绣、用电脑,还通过微商赚来了日常开销。年,关岭自治县妇联通过村委会找到我,希望我能进入村委会工作。尽管担心会做不好,我还是答应了,做起了村里的计生专干,成为了村里唯一的女干部。年,村委会换届,我被选为副主任。从此,我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中,不仅自己走出了生活的窘境,还带领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年,沙营镇党委和政府号召干部群众积极入股村级合作社发展产业,我们村规划发展了1亩刺梨。由于资金不够,眼看项目发展停摆,我主动贷款5万元带头入了股,其他村干部纷纷跟着入股。我知道要发展一个产业,光有资金是做不好的,技术、管理都特别重要。所以一开始我就学技术、学管理,然后手把手教给村民。终于,刺梨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成活率达到90%。从给村干部培训到走访贫困户,到学技术发展产业,再到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我都参与其中。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年,纸厂村脱贫出列,农户获得土地分红60余万元、劳动收益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加5万余元,贫困发生率从49.8%降到1.59%。  我庆幸能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来,是党和政府给我了机会,不仅让我重生,更让我有了往前的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毓钊方春英

邓钺洁金忠秀刘蓝婴吴传娟

编辑唐怒娇游正兰

编审刘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8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