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扶贫路上,好女儿不输男三
我叫潘小爽,女,水族,现年37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曾从事教育十年。因工作需要,于年4月调到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任工作员。
年3月,我被单位下派到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仁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我在村里真蹲实驻,真正扎根基层。
仁和村由原巫不乡高尧村和大脑村合并而成。位于都江镇东面,离都江镇镇政府35公里,距县城70公里。这里交通不便,坡高、路陡、湾多,土地不平,地质破碎、耕地匮乏。群众大多安居在高山脊梁上,居住分散。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基础设施薄弱等。摆在面前的这么多困难,作为一个女同志,我深知自己的扶贫任务任重而道远。
潘小爽组织召开思想扶贫宣传会
在村里,因为没有车,一个女同志经常与村支书和村主任挤坐一辆摩托车,确实不方便,后来决定把家里的一辆电瓶车拉到村里。从此,一个人骑着“小毛驴”穿行村里各组各户。挨家挨户走访,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及合理诉求,经常主动走到群众集聚的地方与群众唠家常,倾听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耐心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让贫困户真正懂得扶贫工作的目的和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每到夜深人静时,结束走访后便静下心来了解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在研究悟透各类政策后,帮助贫困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立足本村实际,与村支“两委”和工作队合力规划产业,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全面推进产业扶贫。在巩固原实施主导产业巫不香猪养殖、金钩种植基础上,年争取到帮扶单位5万元实施稻田养鱼亩,发放鱼苗斤,覆盖贫困户户人,户均收益元;年争取广州帮扶资金11万元,发展绿壳蛋鸡养殖7羽,惠及贫困户户,户均受益元;今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实施了南板蓝根种植、本地黄牛养殖、黑山羊养殖、蔬菜种植等项目。南板蓝根种植项目30亩,惠及贫困户6户24人,预计户均增收元以上;黄牛养殖项目60头,涉及的贫困户户均增收3元;目前正在建设的黑山羊养殖项目投资约70万元,拟惠及贫困户22户92人,预计户均增收元以上;蔬菜种植亩,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
潘小爽(右)入户了解群众产业发展需求
除此之外,还争取到帮助单位筹集资金实施了篮球场地硬化、村级应急广播,给贫困户免费安装广电网络户户用设备等基础设施;帮助在传统村落高尧苗族大寨开展水族马尾绣融入苗绣刺绣培训班,与马尾绣公司签定固定订单。这样,在家妇女照看小孩和老人的同时,也能有收入,帮助她们增添一条就业门路,发挥了妇女同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半边天的作用。
同时,利用包保单位职能优势,与村级成立文化工作结对帮扶,到村开展党支部联合组织生活,在文化宣传上助力群众脱贫自信,组织开展普通话教学班(两期人)、指导成立芦笙演唱队、指导村级旅游活动开展,效果良好,群众喜欢。通过发展以上产业,基本实现“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增收门路”目标,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收入,家家户户喜笑颜开。
我作为一个女儿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也扛起了重担,做到女儿不输男。我在平凡中坚守一线,践行初心,用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在三年的驻村时间里,实现了群众脱贫、生活富裕,全村呈现一片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着一幅欣欣向荣的小康生活景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高荣华整理
编辑胡岚
编审王璐瑶韦一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