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巴马乡村文旅饭香喷喷央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一座小城——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蓬勃发展,于崇山峻岭中觅得生机,从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到整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24%,从一块鲜为人知的土地发展为世界闻名的“长寿之乡”。
10月中旬,由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主办的“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主题宣传行动”采访活动走进巴马。放眼望去,巴马山水层叠,一步一景,长寿文化、民俗风情特色鲜明,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每年吸引近10万人次前来休养居住。在这里,从一亩田、一湾水、一条路、一间屋延展出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村庄今非昔比——
兴仁村:
绘制农旅新蓝图
“一条小虫大产业兴村富民生态美”,进入兴仁村不久,连片绿油油的桑田中,这条标语十分醒目。在兴仁村种桑养蚕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墙面的18幅农民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方水土的喜人变化。养蚕专业户兴仁村村民韦建蒙正为迎接新一批蚕茧做准备,他带动的几十户贫困乡亲也正忙着照料自家桑园。不远处,一块新辟出来的平地将作为农旅区,吸引游客体验种桑养蚕之乐、秀美的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农家饭。
在“小蚕共育室”,谈起产业发展,来自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担任兴仁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李翔算了笔账:目前,村里有桑园亩,年产鲜茧超过20万斤,产值万元。村里户村民种桑养蚕,68户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稳定脱贫。
种桑养蚕成为兴仁村的特色产业,在扶贫、带贫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好成绩背后是好角度、好方法和好谋划,在全面调查基础上,兴仁村因地制宜,并没有急于发展旅游业,而是采取不同的模式先夯实产业基础,探索出“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消费扶贫+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形成种桑养蚕以及柑橘红心柚子、食用菌、山羊、土鸡、香猪特色养殖等富民链条。
脱贫攻坚一场硬仗,成效越来越显著,一路走来,兴仁村的乡亲们知道,一系列脱贫攻坚成果的背后,有着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以及当地政府、文旅部门和扶贫干部在文化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的积极行动,群策群力。一项项好政策的出台、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订单、一次次高品质文化大餐的配送、一项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稳步推进,为乡村脱贫致富和发展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平林村:
信用评级高了,回头客多了
在巴马县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一排排乡舍错落有致。“尽忠卫国驱敌斩寇功德著种蔗为民积善行仁寿缘长”,张贴于民宿大门的对联透露出这座小村庄的不凡历史。清光绪年间,生于巴马的邓诚才在朝为官时屡建军功,荣归故里后,用自己的俸禄购买种子送给村民种植,造福百姓。年,光绪为百岁高龄的邓诚才题写“惟仁者寿”,这块牌匾如今完好保存在敢烟屯。
年前后,敢烟屯成为信用评级的“试验田”,并一举成功。这指的是巴马县“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通过构建积极向上的经济生态指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指标、优秀自信的文化生态指标、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指标、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指标等,全县所有农户信用分为B级和1A至5A级共6个等级,信用分数、信用等级越高,金融机构授信额度越大、贷款利率越低,产业政策、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越大,建立起了信用等级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邓诚才的第五代孙邓高云是村里最早签字建乡舍的七户之一。“一开始胆子不够大,只贷款了5万元,结果很快就见效。村里人也由观望转为积极贷款搞旅游。”邓高云说。年,邓高云的儿子也回来做乡舍管理,秉持诚信为本的经营思路,乡舍生意越来越红火。
仁寿乡舍二号的经营者邓红云家门上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果藤掩柴门院虽小但求宽心大度之人泉水泡土茶味是淡可酿天长地久浓情。”对联的构思、刻写和摆挂由他和村民一起完成,古朴敦实,足见用心。不过,他最看重的还是门边那块“五A级”信用认定牌。高信用等级对门店经营、游客流量乃至孩子上学都有实际意义。“很多游客来了,看到牌子很新奇,一问,知道了怎么回事,看是‘五A级’就住进来了,住得很开心。我们有了更多回头客,老客还带新客,正向反馈越来越多。”邓红云开心地说。
年,在广东打工10多年的邓红云返乡,正赶上政府建立信用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他当即决定自己盖房装修。整饬一新的小院里有门市部,楼上就是房间,方便客人用餐和住宿。这间乡舍开起来后,他时刻对照信用标准规范经营。到如今,乡舍的卫生、物资调配等服务都标准化,他就开好门市部,供应周边的日常用度。今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政策放开跨省游之后,他家的收入又达到每月六七千元的水平,日子过得滋润。邓红云感慨地说:“放在5年前,这样安适的生活简直不敢想。”
目前,敢烟屯共有65户,几乎家家有店,其中星级乡舍占73%,有文艺专长、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优化生态环境等都是评级的加分项。政府有关部门还会不定期检查,对于失信用户予以处罚,以保持整村高标准诚信经营的好风尚。
当地文旅部门利用旅游发展资金,对乡舍外立面及客房布局进行专业设计,融入长寿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同时,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对乡舍的日常运营进行专业化管理。
旅游发展红利越来越多,近两年,敢烟屯乡舍客房入住率大幅攀升,旅游旺季更是一房难求。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以上的仁寿山庄景区,还让平林村4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共同发展,项目运营后村民可以占10%的股份参与分红,年,入股村民分红6万元,敢烟屯贫困群众实现全部脱贫。
百马村坡纳屯:
3名党员率先推倒自家旧房
作为“候鸟人”主要聚居地的甲篆镇百马村坡纳屯,是巴马最早吃上“旅游饭”的典型。年,这里人均年纯收入还不足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乡村旅馆,目前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5万元,增长了10多倍。“全屯70户全都有收入,情况好的能年入10多万元。”已是花甲之年的坡纳屯党支部书记黄大善自豪地说。
秀丽之地长出金山银山是人们所乐见的,但过程没那么简单。山乡闭塞,容易思想守旧。年,黄大善去桂林考察,看到相似的自然条件,但旅游业发展得很好,他一下就想通了:“要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必须要推倒旧房、建农家旅馆发展乡村旅游。”
搞乡村旅游的想法一放出去就激起千层浪,坡纳屯的蝶变之路就此开启。可看不见现钱,群众心里还是打鼓。黄大善就和屯里其他两名党员一起,带头解放思想先干起来:成立党员小组,顶住质疑和重重压力,率先推倒自己的旧房建农家旅馆,年国庆节,看到游客爆满,大家纷纷跟了上来。生路是找到了,但由于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坡纳屯出现了旅游服务不配套、搞价格战、淡季拉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和管理村里的旅游业,村党支部发动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引进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全屯农家旅馆,并发起建立了“支部+理事会+协会”共商机制。慢慢地,村里有了整齐划一、洁净有序的面貌。
条件成熟,产业很快就得到发展。各家各户积极参与运营,坡纳屯具备了千人接待能力。为了充分分配客源,村理事会监督村务管理,推行群众自治。大巴车载着游客一辆一辆地来,村民组织调度,将游客均衡安排到各家各户。
如今的坡纳屯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创业就业,参与创造养生度假旅游经济红利,其发展经验还得到广泛推广,辐射带动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大洛村、仁乡村:
靠着景区走上致富路
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互促互进,除了开旅社,巴马百姓还有更多致富路子。人们或生产制作美食,或通过从事景区或酒店服务、文博导览,或参与实景演出等,接入了多种就业增收渠道,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在巴马县西北部那社乡大洛村牛洞屯,国家4A级景区“水晶宫”美轮美奂,观者必呼震撼。“水晶宫”景区的发展大大带动了周边村落经济发展,给沿路和景区95个旅馆、餐馆及小商店带来了无限商机,每户年均增收5万元。水晶宫景区的35名员工中,当地员工占21名,主要从事导游、保安、保洁等工作,每人月均收入元。
大洛村村民王宗笔一家就从“水晶宫”景区发展中尝到了甜头。5年前,他背井离乡在外务工,收入有限,妻子因意外事故落下残疾,影响了劳动能力,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得知村里参与景区开发,他决定返乡创业。
在景区旁边,政府免费给他一个铺位进行帮扶。王宗笔进山挖山货起早贪黑,和妻子在家招待游客热情服务,随着景区人气越来越旺,凭着勤劳和打工期间积累的经营意识、经验,光顾他家摊位的游客络绎不绝,琳琅满目的山货和特色农副产品特别畅销,赶上游客多时月收入上万元。
这是旅游兴民的缩影。大洛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发生率为38.73%。经过4年奋力攻坚,全村实现户贫困户人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05%。“景区+扶贫”“消费+扶贫”模式不断升级,让很多像王宗笔这样曾经的贫困户在奔小康的路上日子甜、生活美……
巴马仁乡村村民陈启明和儿媳韦美金都在洞天福地景区工作,分别从事保洁和餐饮服务工作,每人每月有元的收入,旺季时还会得到多元的奖金。忙完景区的工作,韦美金还有时间照料正在读书的孩子,在家搞家禽养殖,随着腰包一天天鼓起来,房子也加盖成了楼房。“以后如果有机会,想开农家乐,吃上旅游饭。”韦美金的眼神中透着满满的向往和期待。
坚持走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产业促脱贫道路,是仁乡村实现脱贫摘帽的重要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派驻仁乡村的第一书记涂胜说,近年来,仁乡村被列入乡村休闲养生旅游村屯重点规划建设名单,通过招商引资打造洞天福地景区、同悦仁乡等景区景点。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下,以景区景点为核心,目前累计投入资金多万元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解决闲置劳动力就近务工就业。
年底,仁乡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2家农家旅馆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营,预计每年给村集体增收8万元。同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五彩田园建设项目,目前企业已和37户农户签订了租地和扶贫共建协议,带动就业45人,帮助28户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贫困发生率由17.5%减至0.66%,脱贫成效显著。
记者手记
在巴马,像这样善谋划、重行动、见成效的山村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山村正依托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有利条件,在绿水青山间,谋划和推进着康养旅游、生态观光游、红色旅游和农家乐、农家旅馆等业态,村民们吃上了香喷喷的“文旅饭”。
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巴马还将继续丰富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内涵,进一步为乡村振兴种好“摇钱树”、打制“聚宝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