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检察官将脱贫经录成专辑每天用广播
河南商报记者高鹏
地处郑州荥阳市西南的刘河镇申庄村,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土地贫瘠,村民多数外出打工,一度戴上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修路,引入花椒、藏香猪,发展光伏发电……在荥阳市检察院检察官们的帮扶下,这个贫困村成功摘帽,村里的贫困户也从户减少到了如今的4户,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小喇叭成了交流“大平台”
回忆起 次到村里时的场景,荥阳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国强印象深刻。这个地处荥阳西南的贫困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几乎都是老年人。
6月5日上午,河南商报记者前往已经脱贫的李新奇家中时,村民房屋外竖起的小喇叭播放着欢快的音乐。
驻村的检察官辛俊峰说,为了激励村民们靠自己的双手致富创业摆脱贫困,他们选取扶贫 策、法律知识及励志创业致富模范先进事迹,联系专业录音棚由检察官录音,并配上积极向上的音乐,剪辑制作成音频资料,每天定时在村村通无线广播播放。
“老人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我们就想到了喇叭。”辛俊峰说,广播内容用农家话讲农家事,村民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组织技术培训、招工、体检、文艺演出等活动可以用喇叭广播,喇叭成了与村民交流的“大平台”。
引进藏香猪、大红袍花椒等
帮助村民摆脱贫困
李新奇家的院子不大,收拾得很干净,门前挂着竹门帘,窗户钉上了新纱窗,院子里葡萄顺着藤架而下,后院里还养着6只羊和几只柴鸡,老两口的日子平实祥和。
辛俊峰说,一开始老百姓的风险意识很强,觉得除了种地干啥都要承担风险,不愿意尝试,直到后来发现村子里最偏僻的地方落户了一家藏香猪散养基地,大家都坐不住了。
藏香猪肉价格比普通猪肉要高出好多,看着街坊邻居搞养殖、搞种植都能换成钱,光靠种地卖粮食的村民也主动筹划自家的致富路子,李新奇一家也在这样的“大流”中成功脱贫。
驻村 书记邢金涛到村里一些养殖柴鸡的群众家中了解过情况,“以每家养40只柴鸡为例,一年光是卖柴鸡蛋就能收入七八千块钱。”
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荥阳市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又从陕西韩城引进大红袍花椒品种,种植50亩。
检察官进乡村,一般都是宣传法律知识,可现在检察官也变成了半个申庄人,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
申庄村的 建工作已经成为示范点,标准化的 建办公室、宽敞的便民服务大厅、分门别类的 建资料、贫困户档案资料,村内平整的道路、崭新的太阳能路灯,都在展示着申庄村这几年的变化。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申庄村最初建档立卡的户贫困户,目前已经减少到4户,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成功摘掉,村民的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