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卡花的幸福生活带你认识毛南族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毛南族,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今天,半月谈记者带你认识一下毛南族,这个独具魅力的人口较少民族。
一位戴着花竹帽的毛南族姑娘。(马震宇摄)
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其族源历史记载较少,一般认为与布依族等南方民族有渊源关系,民族语言为毛南语,通用汉文。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全县有毛南族6.45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约70%。
这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风貌(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花竹帽是毛南族文化符号之一。毛南族花竹帽是一种外形类似斗笠、花纹美观的传统手工艺品。当地人将其称为“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之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谭素娟(右)在家中和女儿覃敏摆放花竹帽作品。(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小朋友们手持花竹帽表演舞蹈。(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毛南族“肥套”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等民族文艺传统节目曾登上德国、泰国、日本等国家舞台。
毛南族傩文化诞生于“还愿”仪式,当地人称之为“肥套”,主要以傩舞、傩歌、傩乐、傩戏等形式表现,具有神秘性、民族性、原生态与唯一性。
这是毛南族傩面舞表演。(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分龙节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民族节日。每年分龙节,环江县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
图为分龙节活动现场。(谭峰摄)
年的分龙节上,一面直径6.68米、厚度2.8米、重50吨的铜鼓精彩亮相,并成功通过“世界最大铜鼓”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年6月29日,嘉宾在环江县城花竹帽广场为“世界最大铜鼓”击鼓开台。(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环江位于云贵高原东南缘的九万大山南麓,有着价值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年,总面积1万多公顷的环江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的一部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这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喀斯特地貌(王秀发摄)
环江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年自治县成立时,许多村水电路都不通,不少村民住茅草房,贫困发生率高达77%。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持续在环江开展相关生态研究,并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这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田野风光。(环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脱贫攻坚以来,在党的政策关怀下,毛南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前通往各乡镇的道路蜿蜒崎岖,如今不仅是乡镇通了公路,村屯也都通上了水泥路。正在建设中的贵阳至南宁高铁途经环江,不久,毛南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高铁。
这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的农村道路。(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喀斯特地区缺水。年6月,毛南族群众主要聚居地下南乡的集中供水工程项目建成通水,1.5万毛南族群众多年来的缺水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谭峰摄)
下南乡中南村已有近年的历史。近年来,为保护和发扬毛南族文化,当地政府在保留原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项资金多万元,对南昌屯进行风貌改造。
这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民居。(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路通了、水来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近年来,环江县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达3.2亿元,覆盖贫困户2.6万多户。同时,大力发展桑蚕、香猪、菜牛、水果、油茶、中草药等特色产业。截至年底,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7.3%。
这是规模化养殖的环江香牛。(谭峰摄)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文化村,一名村民在喂蚕。(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工人挑选准备用来榨制山茶油的茶果。(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搬出大山开启新生活。“十三五”期间,环江县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户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6.8%,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
从大山深处搬出来之后,可爱村变得可爱起来。上图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可爱村肯爱屯(无人机照片,年3月14日摄);下图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可爱村移民新村(无人机照片,年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这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移民安置区。(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毛南族没掉队。年底,环江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48%。年5月,环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综合全国毛南族脱贫情况,毛南族已实现整族脱贫。
来源:半月谈
半月谈记者:向志强、黄浩铭、陈一帆
责编:张婉祎
校对:秦黛新(实习生)
来源:新华号半月谈新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910.html